孤独症(自闭症)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世外高人一样,久闻其名,而不知其详。又似乎离我们都很遥远存在。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自闭症或孤独症,又称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组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狭隘一点理解就是“跟人交流能力有问题,行为有些怪癖的一群人” 。从医学上第一次描述孤独症至今已有70余年的时间,随着人们对孤独症的认识越来越多,以及人们的重视程度的增加,发现孤独症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之高,足以让人震惊。
孤独症离我们线年美国国家儿童健康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Children’s Health)发现,在6-17岁儿童中,由家长报告自闭症的患病率为20/1000(即1/50),而一项来自韩国的大型调查研究7-12岁儿童中,估计的患病率为1/38(2.64%)。更有甚者,加拿大 Ouellette-Kuntz等分析了国家流行病学监测数据库发现,2-14岁儿童的患病率从 2008年的 9.7% 增加到 2010年的14.6%。
这些惊人的数字让我们不禁倒吸凉气,也就是说,我们周围10个孩子当中可能就有1个甚至更多,存在“自闭症”的问题。而我们国家得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因为目前老百姓对孤独症的普遍认知水平偏低,许多家长对儿童发育和心理、行为方面的知识缺乏认识,认为自己的孩子超过两岁还不会说话、不爱与人交往是属于患儿发育慢和性格问题,而视之为正常情况,甚至对于孤独症抱有认识的偏见,许多家长内心并不愿承认自己孩子可能存在的问题。
而我国的孤独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中,2~6岁幼儿园儿童调查得出的患病率为75.4/万,是目前国内最高的患病率报道。但是局限与国内普查人群范围的限于学龄前期儿童,某些轻型或不典型病例被漏诊的可能性较大,但是一个共识是无论是我国还是国外,孤独症谱系障碍确实存在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我国不管是普通人群还是非精神专科医生,可能对于这个疾病都存在严重忽视。
所以,孤独症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可能就在我都身边,呼吁全社会对孤独症儿童多关注和包容的同时,增加对于孤独症的识别认识程度,目前无论国内外都已经达成得共识是,在孩子早期(2岁前)无论自己觉得孩子是否有问题,花2分钟进行早期得健康筛查,尽早发现、尽早干预效果好,对于部分孤独症儿童可能倾向正常发展。
鉴于孤独症的高发生率和逐年增高的趋势,在美国的儿童健康管理中,所有的18个月到2岁之间都会经过孤独症的初级筛查(如以下量表,家长也可以给自己的孩子自测一下),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儿童心理医生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不看、不应、不指、不说、不当,这“五不”行为时,应怀疑儿童患有孤独症,需要到专业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断筛查。
而且,孤独症在每个阶段还有不同的表现,现在公认早期干预效果好,尤其两岁以前进行干预,早期识别孤独症的表现非常重要(如下表可以对照观察不同月龄表现)。
我们首先要认识,自闭症治疗是一个长期、终身、持续的过程,自闭症无法实现彻底根治,但全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康复训练。有一部分高功能的自闭症孩子通过训练有望接近正常,基本上达到康复。治疗干预越早越好,需要儿童心理专科医生长期的进行心理和功能的康复训练,并且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实现家庭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