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无外向孤独症说法,属于外在性孤独症,表现为暴躁、多动、话多,但话语多无具体沟通意义,仅为表现欲望的发泄。日常生活中,家长多与外向型性格相混淆。家长可通过观察儿童与他人交流、沟通情况,是否出现词语刻板重复的无效沟通,进而判断儿童是否患有外在性孤独症。此外,内向型孤独症,多表现为患儿不与人对视,不与人沟通等自闭表现,易于自闭症混淆。
在医学上,孤独症并没有外向和内向之分。孤独症常起病于幼儿期,症状较轻的孩子在36个月时就会被发现症状。该病患者75%-80%伴有智力障碍,预后相对较差。而该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患者不能与别人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存在人际交往困难,同时,该病孩子的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这也是多数患者有家长带来就诊的主要原因。除了上述临床表现之外,患者还可能存在兴趣范围、狭窄动作行为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