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社会里,自闭症科普知识已经相当深入人心了,当家长怀疑自己小孩患上自闭症、并粗浅对照网上所谓“自闭症常见症状”一一核对时,会本着一颗侥幸的心,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忽视、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如何正确判断一个孩子是内向、害羞,还是他得了自闭症?嫣然的语言治疗师、心理专家陈邦绮在接受搜狐母婴采访时说:“
唯一可靠的验证方法是去具有自闭症诊疗能力的正规大医院检查,其它任何‘方法’、‘宝典’都是不靠谱的。
第二,自闭症小孩会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质,对于旋转的、光影变化的东西特别着迷
但通常我们可以这样做,第一,观察小孩互动能力,比如婴儿在3、4个月的时候,妈妈跟小孩讲话,小孩会有不一样的反应、有互动、有注意,这个就比较容易排除他有自闭症的问题。随着年龄大一点,互动性越来越高,我们就不担心了。
其实只要是照顾小孩的妈妈,都感觉得到。如果觉得小孩交流不够,这时候就需要留意一下,通常观察到2岁左右,如果交流品质真的落差太大,就需要看医生确定一下有没有自闭症的问题。我个人建议早一点,比如说1岁半应该很会互动了,如果他对跟别的小孩玩游戏没什么兴趣,喜欢自己玩自己的,或者眼神对视没那么多,觉得交流怪异,建议先带去做一些评估,看看是否排除自闭症的问题,当然自闭症它也有程度之分,有时候仅仅需要练习互动能力。
自闭症有一些程度之分,在医学诊断上通常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急重度。中度以下自闭症可以透过训练得以适应社会,慢慢跟我们一起一样的融入生活。还有另外一种分法,普通自闭症与“高功能自闭症”,这个族群很特别,智能发展非常好,学习能力很优秀,但有自闭症的固执性,所以人际关系可能会出问题,这一类自闭症孩子比较容易被忽视治疗。
还有一个是自闭症的相关族群,叫“亚斯伯格症”(Aspergers),它的状态跟自闭症是完全不一样的。孩子在2岁之前语言发展是正常的,中间慢慢开始退化,然后语言能力下降、互动性开始降低,社交互动上出现问题,出现自闭症的一些干扰的问题。这个族群早期需要特别观察,才会发现的。
跟他一起玩游戏,互动性的游戏最好,你一次我一次,有一些交流。另外,多让他跟同龄的孩子去玩,多给他一点机会让他们试着去互动。比如说在公园里有一些游乐器材,跟同龄的孩子一起玩、一起滑滑梯、一起排队、一起追逐……慢慢去观察环境,观察其他人在做什么,他透过那些经验开始慢慢的融入生活。靠家长带孩子去扩充他的生活经验,扩充得越多,他总的融入能力就会被提升越高。
所谓的复杂认知活动,指要稍微花点功夫、动脑筋想一下的那种活动;看电视就不是,也不算有专注力。
看书的过程是一个判断多动问题的标准,孩子是不是可以专注?是不是理解得精准?持续的时间是不是够稳定够长?注意力这件事情也是有分年龄段的。1岁的小孩注意力维持的时间就几分钟,到了2、3岁慢慢的拉长,到了3岁的时候至少也要可以把事情完成了再走。比如玩玩具,至少可以自己玩5~10分钟,可以持续的。
第一个最大的影响当然是学习。多动症也有程度之别,看他的注意力跟年龄该有的稳定度是不是相符合,像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教室里面的注意力是不是可以维持到20~40分钟?现在小学是40分钟一堂课,小孩的注意力至少可以维持20分钟,这是最基本的。如果20分钟都不到,基本上就很难静下来听老师在讲什么,后果是学得不精、知识记不住。
还有一些科学研究有发现,多动症的小孩长大后定性不够,比如说常换工作,或者是做事很冲动;还会影响到生活稳定,比如婚姻关系、人际关系;甚至可能有犯罪,因为他完全无法控制,一时冲动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
荐:发原创得奖金,“原创奖励计划”来了!送给孩子的礼物,有奖征文邀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