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康自闭症连锁品牌

科普 医院不会告诉你儿童自闭症的真相

发表时间:2020-05-28 15:15:39

  自闭症(Autism),也称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3岁之前、脑部因发育障碍所导致的疾病

  情绪表达困难、社交互动障碍、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有问题,以及日常上常见的,表现出限制的行为与重复的动作明显的特定兴趣

  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表达和社交活动,常做一些刻板和守旧性的动作和行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 孤独症的患病率为0.02% ~ 0.13%, 男女比例为4~5:1, 近年报道孤独症的患病率有增高趋势。

  有学者发现食物不耐受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异常在儿童自闭症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作用。

  自闭症儿童中IgG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比例高达79.2%,部分患儿甚至对多种食物有不耐受,

  自闭症患儿中,由食物不耐受引发的最常见的胃肠道症状是慢性便秘、腹痛、腹泻,其他胃肠道异常包括胃食管反流(GRED)、腹胀、双糖酶缺乏、胃肠道炎症以及肠道菌群异常。值得关注的是,在自闭症患儿中,胃肠道状况可能典型或非典型地表现为非胃肠道表现,包括行为改变和问题行为。

  Timothy等在2010年的研究表明自闭症患儿消化道症状患病率占被研究对象的9%~91%不等,如食物不耐受、消化不良或吸收不好等,并提出自闭症患儿的消化道与脑功能异常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的质疑。

  ,发现这些患儿在进行饮食干预、忌食不耐受食物后,症状有了明显缓解,语言发育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行为刻板的严重程度均有明显下降,

  在之前的文章里小编曾经说过,虽然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作用机制仍存在较大分歧,但目前被大多数学者认可的是德国科学家Forker博士的理论——食物在进入消化道后,应当被消化成氨基酸、甘油和单糖水平,这样才能完全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然事与愿违。很多食物,由于人体内缺乏相应的酶而无法被完全消化,于是这部分食物便以多肽或其它分子的形式进入肠道。肠道又将这部分食物识别为“外来物质”,由此触发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的IgG抗体。IgG抗体与食物分子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大量的免疫复合物因不能正常排出而滞留在组织中,使免疫系统超负荷,进而致使人体各系统出现一系列症状和疾病。

  自闭症患儿的行为表现更是与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的行为类似,,如成瘾者在中毒时表现为社交退缩、对疼痛反应迟钝,戒断时表现为对刺激过敏、焦虑、心情不定等。进一步检测这些短肽片段的成分,研究人员发现它们的主要成分是酪蛋白(主要来源于牛奶或奶制品)和谷蛋白(主要来源于谷类食品麸质)。这个结果恰恰与自闭症患儿中检测出食物不耐受阳性率排列在前几位的鸡蛋、牛奶、虾、西红柿、小麦

  由于“误食”了不耐受的食物,在体内形成过量短肽片段,这些短肽片段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 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时,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最终导致患儿大脑功能失调, 出现自闭症的表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电话咨询
短信咨询
在线咨询
查看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