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康自闭症连锁品牌

世界自闭症日 解密“星星的孩子”

发表时间:2020-05-30 16:19:27

  定为“世界自闭症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的相关研究以及对自闭症患者的关注。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全称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组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比较严重的神经发育性障碍,病程可持续一生。自闭症不仅严重损害儿童身心健康,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调查结果显示,自闭症一般发病于 3 岁以前,发病率为1%-4%,多见于男性儿童,男女比例高于4:1,且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根据2016年《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Ⅱ》蓝皮书显示,我国自闭症发生率至少为1%,也就是说,在我国13亿人口中,可能有超过1000万的自闭症人群、200万的自闭症儿童,并以每年将近20万的速度增长。

  此外,有数据显示,工程师、科学家、程序员和数学家等有理科头脑的高科技人才或其子女患自闭症的概率明显偏高,因此有学者推测,自闭症相关基因可能与技术天赋相关的基因重叠。Simon等于1997年在英国开展的一项涉及近2000个家庭的研究结果显示,12.5%自闭症患儿的父亲是工程师,而非自闭症患儿的父亲中只有5%是工程师。

  很多人误认为自闭症是因为家长给予子女的关心和爱护太少,导致孩子性格孤僻或内向,属于一种心理障碍。其实不然,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而非后天形成。美国精神病学家 Kanner在 1943 年首先报道了自闭症,70 多年来,人们就自闭症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自闭症的病因仍无一致结论。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自闭症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遗传、感染与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等。遗传因素大约能够解释 10%~30%的自闭症成因,且有文献显示,异卵双生子同病率约 5%,而单卵双生子同病率高达 60%,  甚至90%。

  自闭症属于多基因病,受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自闭症数据库(Autism Database,AutDB)截止到2017年12月份的数据显示,目前存在990个基因、2225个拷贝数变异CNVs与自闭症有关(链接: )。根据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自闭症不同亚型的致病基因主要有26个,相关信息如下所示:

  2007年4月,威格勒和他同事乔纳森•塞拜特发现了自闭症患者的新发突变(de novomutations,DNMs)远高于其他正常人,DNMs不是从父母那里遗传得到的,而是自发产生的。有文献报道,自闭症等神经发育性障碍疾病患者的父亲年龄越大,孩子越容易发生DNMs。DNMs可以从单碱基变异(SNVs)到大片段( 50kbp)基因组缺失、重复及重排等,具体信息如下表所示:

  目前,儿童 ASD 的诊断标准主要参考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精神与行为障碍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华精神科学会中国疾病分类诊断标准。国外常用的诊断工具为自闭症诊断访谈量表和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国内常用的诊断工具是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和儿童自闭症行为量表,主要涉及行为特征、心理特征等问题,进而初步诊断自闭症患者。

  基因检测技术也能辅助诊断部分患者。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遗传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表一篇论文,证明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和全外显子组测序能够筛查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帮助家长和医生更好的了解孩子患自闭症的几率,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JAMA》。同时,Amy等写道,虽然基于二代测序的全基因组测序(WGS)是目前诊断自闭症较好的方法,但是,人类基因组变异不仅仅包括单碱基变异(SNVs),还存在大量的结构变异(SVs/CNVs)、串联重复序列(STRs)和碱基甲基化修饰,而基于二代测序的WGS由于读长较短,并不能有效检测重复区域的基因组变异,从而漏掉了大量的这些类型的变异,如漏掉了大于65%的SVs。Oxford Nanopore和Pacific Biosciences等长读长技术凭借超长读长、无PCR过程、无GC偏好性、直接检测碱基甲基化修饰等优势,可以突破二代测序技术瓶颈,有望解决这些诊断难题。目前,虽然学者们已经发现了许多自闭症相关的致病基因和致病突变,但还有大量尚未发现的基因和变异需要更全面的基因组评估,以充分理解自闭症的生物学基础。

  越来越多的实例表明,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对于减轻自闭症患儿症状、最大程度发挥其潜能、提高其功能水平以及争取较好的预后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通过研究人们发现盐酸氟苯丙胺、制真菌素、羟吗啡酮等药物能够用于自闭症的治疗,但这些药物一般只能缓解某一种症状。此外,由于自闭症病因复杂多样,涉及基因、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心理等各个层面,单一的药物治疗难以对自闭症的康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人们开始研究用应用行为分析治疗法、综合治疗模式等行为干预的方式对自闭症患者进行治疗,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闭症症状。相信随着基因测序、自闭症分子机制研究的逐渐深入,基因治疗也会成为自闭症控制的一个方向和新的突破,为广大自闭症患者带来福音!

  1、贾秋利,曾序春,谷学英等.孤独症病因研究进展.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8):630-634.

  11、段云峰,吴晓丽,金锋. 自闭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2015 年   第45卷第9期: 820 ~ 844.

电话咨询
短信咨询
在线咨询
查看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