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康自闭症连锁品牌

解读自闭症(感统失调):如何通过观察感统失调判断自闭症程度

发表时间:2020-05-30 20:46:02

  上一期发布后,有老家长和我说“回声语言可以不用在意,也可以转移,也可以学他,也可以说闭嘴”,总之就是:其实我也是这个意思,只是偏科普向的内容,我得把自闭的各个行为状况说明白,免得新人家长过度焦虑,毕竟找我的家长是各个阶段都有。

  这一期我要讲的是“感统失调”,这期话题非常有意义,因为通过观察感统失调可以粗略推断出自闭特质的严重程度。

  感统失调,全称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而使机体不能和谐运作。

  我用大白话解释下。如果你用手去拍桌子,花50分力应该感受到50分疼,但如果你感受到的是100分疼,那个叫做敏感,如果你感觉的是20分疼,那个叫做迟钝。而这种感觉与真实作用的偏差,就叫做感统失调。换个话讲,你的大脑撒谎了。

  百度描述,感觉统合失调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本体觉失调、前庭感统失调、视觉感统失调、听觉感统失调,以及触觉感统失调。

  《圣斗士星矢》提到,人的五感应该是“视听触味嗅”,这不是漏了嗅觉和味觉吗?难道它们就不失调吗?

  当然存在,我在央视纪录片《星星点灯》第1集中找到了嗅觉感统失调存在的实锤。

  关于味觉敏感,网络上有很多关于自闭症孩子严重挑食的报道,这其实就是味觉感统失调,这里就不举例了。但由于味觉敏感没有纳入感统失调,反而给了很多自闭症食疗理论发挥的空间。

  类似于显示器提升色饱和度,会让红的更红,蓝的更蓝,但由于红色波长最长最显眼,所以最容易吸引孩子,也可能表现为特定的形状(比如圆形、三角或星形)。

  对细小的声音特别敏感,严重的会捂耳朵,听到陌生声音会担忧,习惯后会痴迷于某个特定的声音。

  特别说明:视觉和听觉敏感,相对于其他的五感失调更容易造成注意力转移,所以这两项敏感的孩子注意力更容易涣散。

  喜欢闻特定的味道,除了前面的多多,有网友告诉我他们机构有个孩子特别喜欢闻枕头的味道。

  放大疼痛的感觉,比如不让剪头发和指甲;不喜欢被控制,抓手腕会情绪崩溃,不愿被拥抱;皮肤敏感,严重时不管天热天冷只能穿一套衣服,部分患者会要求内衣反穿等。

  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育儿大师之20170605-孩子爱哭玻璃心》,里面的孩子就是典型的触觉感统失调,请留意孩子的眼神,我只能说到这里了。

  在前面拍桌子的范例中,就说过触觉感统是存在迟钝型的。迟钝型就像是敏感的背面。敏感是害怕刺激,迟钝是追求刺激。具体表现为喜欢用手去抠缝隙或小洞,用手摩擦墙面或树皮。

  除触觉外,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应该也存在迟钝,但除了视觉可能表现为色弱外,听觉、嗅觉、味觉的迟钝几乎无法被察觉,也就造成感统迟钝型较难被发现。

  感统失调如同钟摆,向两侧都存在偏离,只是敏感占了绝大多数,同时偏离也存在大小轻重,而自闭特质的程度则可以通过感统失调的数量进行粗略地判断。

  五感失调不存在定式的,有的孩子是一项,有的孩子是两项,有的孩子是听觉,有的孩子是触觉。总之,五感失调的数量与项目并不固定。

  相信很多人读过东田直树的《我想飞进天空》。书中,东田直树通过文字讲述了自己视觉听觉敏感的状态,甚至有人将此拍摄成视频,这导致很多人认为视觉听觉敏感是自闭症普患者遍存在的现象。

  事实上,并非每个自闭症患者都存在视觉和听觉敏感,此类视频容易先入为主,让家长和专业人士形成对自闭第一视角的误读,认为孩子都应该存在视觉和听觉敏感,其实并非如此。主要是自闭症的感官异常因人而异,用个别案例覆盖所有人群容易误导公众对自闭的认知。

  通过我的观察统计,五感失调的数量似乎与自闭特质的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五感失调的数量越多,自闭特质的症状越严重。

  沉浸状态、兴趣狭隘、刻板行为时有时无,语言全面落后,存在本体觉失调的现象。如孩子智力水平正常,则发展为高功能。2岁半后进步神速,4-5岁期间有明显改善,进而进入稳态,家长对孩子入托入校抱有信心。

  沉浸状态时有时无,兴趣狭隘、刻板行为较为明显,2岁前往往可以开口说话,机械记忆能力卓越,部分孩子可以过目不忘的水平,本体觉失调较为明显。如孩子智力水平卓越,则发展为阿斯伯格。刻板行为会逐步消失,进而进入稳态,如无不良习惯则可以实现隐藏。我曾咨询某成年阿斯群群主,包括他本人在内,他表示身边确诊的阿斯伯格普遍是两项感统失调。

  相较于两项五感失调的孩子,其兴趣狭隘、刻板行为更加明显,2岁前往往可以开口说话,机械记忆能力卓越,本体觉失调较为明显,眼神和面部表情不自然,往往伴有多动现象,晚上会有一定的睡眠障碍。如孩子智力水平卓越,仍属于阿斯伯格范畴,但会伴有较为严重的情绪问题。

  这类孩子就是我前几期提到的“高重典”,情绪和行为失控是其主要表现。孩子聪明但完全坐不住,行为举止难以控制,伴有严重的情绪问题,睡眠障碍难以入眠。

  而对应的低重典,往往是智力不足造成的。所以高重典与低重典呈现出不同的自闭症症状,虽然他们在自闭症诊断中是都被定义为重度,但呈现形式却是天差地别,所以通过五感失调来观察程度非常有意义。

  以上是我观察到感统失调与自闭特质程度间的关系。不过,通过感统判断程度是个较为粗放的判断方式。

  之所以说它粗放,一是由于五感的迟钝型较为罕见且难以被发现,家长观察时可能存在遗漏;二是因为当自闭特质较轻时,感统的偏差较小,未必能被发现;三是自闭特质的轻重程度是线性分布的,简单的轻、中、中重、重其实距离实际的程度还有偏差,未来还是看好用我之前分析过的高专注度,对自闭特质程度实现精准化评估。

  这里分享几个经验,一是当五感失调轻或是迟钝型无法被发现,可以通过本体觉来倒推感统问题,毕竟核心是用来判断有无自闭特质;二是轻度的感统失调,到了成年后感觉可能会消失,这个过程称为钝化。

  比如你有听觉感统失调,敏感系数是120%,但你在长期敏感的环境中,你会默认声音就是这么响,也就不感觉听觉有问题。但如果偏差值大的线%,那这种偏差就会伴随终身。而且这种偏差是无法从本质上改变的,唯一的做法就是适应。

  这里我有个大胆推论:五感失调是本体觉失调、前庭感统失调的动因,也就是说是五感失调造成了本体觉失调、前庭感统失调。他们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因果关系。

  五感失调是神经元在传递信号时存在偏差,而这种偏差可能会造成大脑无法准确的控制身体,也就是本体觉失调的原因。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但仍需要科学证实。

  值得一提,我自己的五感失调就察觉不到,但我存在本体觉失调。比如我小学的时候跳绳的最好成绩一分钟才52个,而连续换脚的胯下运球练了两年都没练出来,这些指向我的身体存在不协调性。

  关于孩子是否需要感统训练,我最初是接受邹小兵教授的观点,认为社交是核心,并不支持感统训练,但在我在与家长交流中,多位家长反馈感统训练还是有好处。

  因为孩子参与社交需要动机,自闭特质往往伴生本体觉障碍,这会造成运动能力和肌张力差。当孩子运动能力不足时,他参与社交活动的社交意愿会降低,所以必要的感统练习对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还是有帮助的。

  提升本体觉的方法是运动,因为运动可以不断让身体适应熟悉这种偏差,大脑会自行修正偏差。如果家庭条件允许,有专业的感统训练;如果家庭条件有限,其实很多球类运动的感统效果就非常不错,关键是坚持。

  关于五感敏感的解决方法,我认为视觉和听觉将来可以通过外部设备改善,比如滤色功能的眼镜和滤音功能的耳塞等。(我似乎发现了一个商机……)而改善触觉敏感,知名的天宝葛兰汀教授给自己设计了一台挤压设备,每天坚持让设备挤压自己,克服对压力的过度敏感,最终可实现与人拥抱,这种方法叫做“脱敏”。

  我似乎又发现一个商机,难道研发康复器材的机构不该联系我一下吗?如果这里是一个植入式广告,是不是就有人想下单了?可惜不是~

  写在最后,本期的核心是强调通过观察感统失调来判定有无自闭特质及程度。因为我在判断低龄童的时候,孩子的行为动机很难分析,我就会用感统失调来作为辅助判断工具,因为感统失调往往能反映出很轻微的自闭特质。感统失调与自闭症的关联性,我将在揭秘自闭症的成因时公布,算是卖个关子,大家记得关注我更新哟。

电话咨询
短信咨询
在线咨询
查看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