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又叫孤独症,主要表现为智力异常、语言障碍、社交障碍,重复动作,行为一成不变,患儿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与同龄人不同。
严格说来,孤独症谱系障碍只有是与否的问题,没有典型与不典型的问题。只要是孤独症谱系障碍,就必然有社会、人际、兴趣行为上发展发育上质的偏离。那么,为什么临床医生还喜欢用这个修饰词呢?!这是临床医生诊断操作上的一种方便:一般而言,偏离越是显而易见的,就越是典型的,越容易短时间内下判断;偏离越是不那么显而易见的,就越不够典型,诊断就越需要更多直观经验,甚至更多时间、不同场合下的观察才能判断。但一经判断为是,就终究存在发展发育上质的偏离。
非典型自闭症,是相对典型自闭症而言的。患上典型自闭症的孩子,表现为社交功能受损、语言障碍、兴趣局限和重复刻板的行为等,如果没能及时得到有效干预,不仅孩子成年后不能很好融入社会,甚至可能生活无法自理,终生需要照料。相比于人们印象中不说话、智力低下、没有正常情感反应的“典型孤独症”儿童,家长们也应注意那些智力、语言与正常儿童无异,但社交能力存在“质的损害”的“非典型孤独症”孩子。
其实,个别患儿也可能表现为语言发育的退化,比如2~3岁以前有表达性语言,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
不少孩子在年幼时就表现出了自闭症的迹象。比如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玩,或者与小朋友相处时容易发生冲突。
到了4~6个月,通常开始懂得分辨熟悉与陌生的阶段,却对亲人比较冷淡,不会索取、回应拥抱,对父母离家、回家没有明显的情感应答,甚至叫名字仿佛没听到一样;
7~9个月正是宝宝喜欢游戏、互动的阶段,却对无生命的物品比对人更有兴趣,无法理解鬼脸、笑容等面部表情;
1岁~1岁半,模仿、学习的最佳时期,却很少模仿,不会用手指指向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将近2岁,喜欢独自玩耍、不听从指令,对小朋友爱玩的「假装游戏」没兴趣或不会玩;
到了3岁,仍然不会看人脸色,不会正确使用你、我、他等人称代词,不懂与他人分享兴趣、体会,也很少参加过家家、躲猫猫等合作性游戏。
局限兴趣是自闭症孩子的重要表现之一,比如对广告、天气预报特定某一类异常感兴趣,并且持续数十分钟、几个小时都不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