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康自闭症连锁品牌

应该如何干预孤独症儿童刻板行为

发表时间:2020-03-20 21:50:54

  应该如何干预孤独症儿童刻板行为_育儿理论经验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应该如何干预孤独症儿童刻板行为 1、刻板行为有哪些表现? 不断摆弄手指, 不断打自己的脑袋, 不断摇晃身体, 不断重复同一句话, 不断把积木摆成一条长龙, 水彩笔必须按照固定顺序放进盒子里, 回家必须

  应该如何干预孤独症儿童刻板行为 1、刻板行为有哪些表现? 不断摆弄手指, 不断打自己的脑袋, 不断摇晃身体, 不断重复同一句话, 不断把积木摆成一条长龙, 水彩笔必须按照固定顺序放进盒子里, 回家必须沿着同一路线,更换路径就不行, 只在家里上厕所,外面的厕所坚决不去, 进屋必须脱鞋子,无论去哪里都要脱, 游戏规则只允许 3 个人参加,增加一个人就不行, 只听得懂把蜡笔给妈妈,把蜡笔给叔叔就听不懂。 2、刻板行为是什么? 以上行为都是刻板行为的体现,必须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 刻板行为,是一种重复的、固定的、无明确意义的某种行为。 通常,这种行为被打断时,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冲突。 按照刻板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刻板行为分为以下几种: 1)刻板动作 比如反复甩手、反复玩手指、反复摇晃身体、打头自伤等肢体动作的刻板。 此类刻板行为最为简单。 2)刻板思维 比如,积木必须搭成一条线 不能从中打断,讲故事只讲同 一个,必须沿着同一路径回家等。 此类刻板行为具有一定的思维秩序性。 3)刻板语言 简单的如重复同样一句话(有自言自语的性质),唱同一首歌,复杂的如只能表达 打开,什么都是打开,拿起苹果也叫打开,画画也叫打开。 此类刻板行为不能将语言灵活运用,尤其表现在句子组织能力弱。 4)刻板规则 比如,比赛只允许自己赢,不能接受其他结果; 或者,肯德基必须吃上校鸡块,没有的话就会崩溃; 或者,游戏玩熟练之后,拒绝更改任何规则。 3、刻板行为和强迫症有什么区别? 刻板行为和强迫行为表面看,都是在重复某些无意义的行为,但区别在于: 刻板行为过程中,行为者对此乐此不疲,丝毫意识不到这是不对的。 强迫行为过程中,行为者对此非常焦虑,明显意识到这是不对的。 4、哪些儿童容易有刻板行为? 普通的成人也会刻板啊,比如开会时抖腿,用老式电话时玩电话线 岁以内的婴儿或多或少都会有简单重复的刻板动作, 但随着年龄增长及能力提升,刻板行为通常都会消失。 在 2 岁以上自闭症及发育迟缓儿童中,更容易伴有刻板行为。 其中,又以自闭症谱系儿童最多。 在自闭症谱系儿童中,按照智能的由低到高, 其刻板行为依次表现为:刻板动作、刻板思维、刻板语言、刻板规则等。 也就是说,严重的,低功能自闭症儿童,更多表现为刻板动作; 中等及高功能儿童,更多更多表现为刻板思维及刻板语言; 高功能儿童及阿斯伯格,更多表现为刻板规则。 5、为什么会有刻板行为? 每一个行为存在,都具有其原因和意义。 对于刻板行为来说,其本质原因实,大脑神经本身的损害,具体原因不明。 从实用角度来说,可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1)无事可做 刻板行为一般发生在没事情做的无聊时候。如果儿童在全身心参与其他项目,一 般较少发生刻板行为。 2)感官刺激 无聊,加上做某些刻板动作时可以带来感官上的快感,于是,这些行为就被自己 强化了。 没有什么比获得快感更有力的强化。 3)获得关注 有些刻板行为不是被自身强化,而是被他人强化。比如,一打头,孩子就能得到 家长关注(被打骂也是一种关注), 或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别人给自己东西也 是一种关注),那么这种刻板行为就会被他人强化。 4)智能障碍 从第 4 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知道,刻板行为与智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刻板行为是一种低级心理发展功能,换句线 岁的儿童,心智能力 可能还停留在 1 岁,所以很多刻板行为就保留下来。 那么,长期看来,只有发展智能,才能从本质上克服刻板行为。 否则,一个刻板行为消除了,如果智能得不到有效提升,还会有其他刻板行为发 生替代。 但,这也有新的矛盾,智能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是你想提升多少就提 升多少。 一个智商 30 的儿童,可以将智能提高到 40、50、甚至 60,但是,很难提升到 100。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龄乃至成年自闭症患者,只能过着严格的结构化的生活。 无论如何,早期,能提升多少是多少,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奇迹发生的。 6、如何干预刻板行为? 1)时刻有事做。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别闲着,别无聊,要时刻有事做,才能用有意义的事情占 据他的时间,从而避免刻板行为发生。 2)立刻打断,转移注意 一旦刻板行为(尤其是刻板动作)发生,要立刻打断,转移孩子注意力,做些别的 事情,避免刻板行为严重化。 3)长期干预:泛化 尤其是思维刻板、语言刻板、规则刻板,一定要教儿童充分泛化。包括: 地点的泛化 比如,一个小朋友每天坐电梯回家,忽然有一天电梯坏了,走楼梯的话就哭闹不 止。 此时,就需要地点泛化,妈妈每天带他走不一样的方式回家,有时候坐电梯,有 时候走楼梯。 经过一段时间地点泛化,孩子终于能够接受任何方式回家了。 时间的泛化 比如,一个小朋友在学校上课,第一节课语言课,第二节课音乐课,有一天换了 课表,这两节课调换位置了,孩子就不能接受。他觉得第一节课这个时间点,必 须要上语言课,第二节课这个时间点,必须要上音乐课。 为此,我们经常调换课程顺序,让他逐步接受。 人物的泛化 比如,张老师给小朋友上个训课,有天,张老师请病假,换王老师上课,他就接 受不了,各种哭闹不服从,产生对人物的刻板。那么,我们就时常更换老师,让 他逐渐接受。 物品的泛化 比如,一个小朋友对于一个绿色小球特别执着,时时刻刻都要拿着,只要让他放 下小球,他就哭闹不止,拿小球这个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上课,因为他的注意力全 都放在小球上。于是,我们先从替换开始泛化,把绿色小球换成其他颜色,又换 成其他物品,又逐渐练习拿起放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泛化,他终于可以平静滴放 下小球了 形式的泛化 比如,搭积木时,小朋友只能接受从低到高仿搭,不能接受从左到右,或者从前 到后等形式。于是,我们就将形式经常变换,让他逐渐接受。 全方位泛化 对于概念的理解,我们经常要全方位泛化。 比如, 学习苹果的概念时, 不光要学习视觉上的苹果, 还要学习苹果皮, 苹果核, 苹果汁,苹果块,把苹果切开,感受苹果的 味觉、嗅觉、触觉,以及咬一口苹 果的咔嚓清脆的声音。 只有全方位泛化,概念理解及语言表达才能让儿童深刻理解。 4)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有些刻板行为,是无需改变的,因为它非常有用。 比如,有些小朋友喜欢把鞋子和衣服分门别类放到衣柜里,这是相当好的习惯。 有些小朋友喜欢桌子上的东西按一定顺序摆好,这也是相当好的习惯。 还有一些刻板行为, 是可以作为职业特长的,比如按顺序码放东西是超市码货的 必备能力。 如果善用一些刻板行为,也是可以发展出有意义的能力的。

电话咨询
短信咨询
在线咨询
查看地图